萧梁帝业 第181章 高屋建瓴

作者:闲话风尘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3-05-21 10:20:34

“遵殿下吩咐,下官将徭役分作三班,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施工期间,伙食管饱,并在工地设有临时医馆,伤者皆可及时救治,至今尚无因工亡故者。”

李东阳从容回道。

若是不惜民力,昼夜施工,睢陵城池修缮工程早已完工了。

同时,工期的延长意味着工程造价的提高,至少要比当时通常做法高出一倍。

一旁的徐温听得有点头晕,惊骇莫名。

他是能接触到南梁诸州汇总资料的,对全年工程数量及开支是了然于心的。

若南梁城池修缮全按睢陵这个修法,结果将是南梁财政直接破产。

体恤民力的道理,他自然是懂的,也愿意付诸实践。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国家利益面前,损耗民力已是南梁诸州的惯常做法。

为了避免损耗民力,非边境州郡多十数年不修缮城池,边境州郡却是无法做到。

无疑,萧绍瑜为他打开了一扇理想之窗,感觉是那么的虚幻。

“东阳兄,不知工程造价几何?”

徐温问道。

他猜测,也许萧绍瑜付给徭役的粮饷比朝廷规定的要少,惟如此才能控制成本。

他还是不太相信,萧绍瑜为了体恤民力能如此不惜粮饷。

而且他觉得,即便萧绍瑜肯,李东阳也无法募集如此之多的粮饷。

此事实属济阴内政,徐温既非州官,亦非工部所派监理,李东阳是可以不回答的。

何况随着萧绍瑜的就藩,济阴已属王国,独立于北徐州,即便是柳世权也无权过问王国事务。

所需钱粮又属自筹,没用朝廷一文钱一粒粮,工部同样没有过问的必要。

萧绍瑜朝李东阳微微颔首,示意他如实相告。

徐温是和议副使,在和议协商策略上,萧绍瑜还须倚仗于他,弄得太僵总是不好的。

此外,梁帝曾叮嘱他多听听徐温的建议,也就意味着要对徐温礼敬有加。

李东阳会意,遂详细道来:

“征发徭役5千,每丁每日粮饷3升,预计工期50日,耗粮7500石。

伙食所需7500石,木料、石料、草药、郎中酬劳等需1000万钱,共需粮15000石、钱1000万。”

嘶!

不只是徐温,使团首席武官陆子瑰亦是倒吸冷气。

济阴全郡一年的租调怕是也没有这么多,这说得还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像今年,连此数之半亦恐难以达到。

“九哥,好大的手笔啊!”

陆子瑰心中感慨着。

不同于没在地方上历练过的陆子瑰,徐温更能体会萧绍瑜此举手笔之大。

按梁律,历年调布须运往京城,租粮则存储于地方义仓。

通常去掉衙门正常开支及地方军饷,所余寥寥。

故一年租粮之数,往往积十年之功亦未必能攒得下来。

也就是说,若此后十年萧绍瑜一直留任济阴,他已然透支了济阴全部财力,再难有建树。

这说得是宏观方面,体现得是萧绍瑜手笔之大。

微观方面,则更能体现萧绍瑜厚民之心。

在徭役方面,南梁朝廷并未严格规定一年服徭役的天数,及增减天数如何处置。

且无粮饷一说,管饭却不管饱,医药支出则根本就没有。

故为南梁朝廷服徭役,仅能勉强解决徭役本人之口粮。因劳动强度过大,多是怨声载道。

而为萧绍瑜服徭役,却是大有不同。

劳动强度有所控制,人身安全有所保障,所得粮饷可以惠及家人。

即便今年恰逢灾年,家人的口粮也解决了。

所以,在5千徭役的心里,他们希望工程不要停,一直干到明年秋收才好呢。

如此,他们便无须逃荒了,朝廷的租调尚能应付。

传统的以工代赈,已然不足以评价萧绍瑜此举了。

囿于时代的局限,徐温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定义的,毕竟当世没有先例,史书亦无记载。

“本王这叫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就业,促进相关产业链蓬勃发展,并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繁荣经济。”

惟有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才能准确定义萧绍瑜此举。

当然,前半段是可以全数实现的,后半段则是要打折扣的,却也满足了萧绍瑜更深层次的筹谋。

道理很简单,徭役的粮饷是郡衙直接发到他们手里的,是拿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解决了就业,也就是解决了口粮问题。

像石料、木料、草药等产业链,是掌握在本地士族手中的。

有生意,他们自然是赚钱的,问题是:

为他们工作的都是其族中佃户,所得必然微薄,甚至可能是活干得更多,所得钱粮却是不增的。

这就类似于资本家的剥削,繁荣了经济,却惠及不到佃户。

相比于服徭役的自由民,士族族中的佃户必然滋生不满,人心浮动,向往恢复自由。

而得了实惠的士族,感激“散财九王”萧绍瑜还来不及呢,根本不可能抵制他的政策。

他们也不可能看透后世经济学理论的逻辑。

“士族势力过于强大,终南朝四朝亦不可解,然在本王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萧绍瑜已在筹谋遏制、破解士族势力,他的眼光放得很长远,直指核心痼疾,还是那样的温柔。

他追求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瓦解之,亦可称“温水煮士族”。

顶层设计,不可谓不高屋建瓴,远超时人的理解范畴。

“九殿下,下官冒昧谏言,施政当量力而行,不可竭泽而渔。”

徐温面色严峻,沉声谏言。

他的担忧在于:

若再逢灾年,或战事再起,济阴将难以自主应对。

即便有朝廷调拨钱粮支援,济阴的衰落也是可以预见的。

底层逻辑则是:农业经济,聚财不易。

萧绍瑜笑而颔首,朗声回道:

“徐詹事有所不知,此役期间济阴士族慷慨解囊,捐粮足有7万石。

除保障军需,足以支撑修缮工程。

再者,徭役中多有灾民,其田毁于洪灾,余者受战事所困,其田多已撂荒。

故本王不得不以工代赈,总不能对可能的民变熟视无睹吧。”

萧绍瑜的话入情入理,而且言明士族捐粮数目,徐温的担忧遂自解。

他坦荡说道:

“下官唐突了。”

“非也,徐詹事所谏乃谋国之道,本王深感受益良多,望日后不吝赐教。”

萧绍瑜回以谦逊。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施政气魄宏大,所谋者高屋建瓴,时人不解。帝纳谏太子詹事徐公温。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