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稽传 正文 第一章 明朝的老朱们

作者:宣门寺卿 分类:都市生活 更新时间:2023-03-07 03:37:42

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 我是谁?

我是一个卧底,而且是三重卧底!

本人男,暂摄东厂长班,入东厂二年,为司礼监谷大用公公亲信!原在锦衣卫北镇抚司,为千户长,锦衣卫都指挥使叫钱彩。

而我真正的身份,却是神机营总管太监张永公公的亲信,至于什么职位,我一直不清楚。

忘了说明,我不是太监!是个堂堂正正的男人!

我姓张,单名一个英字,河北保定人。我家世代行医,名气却很小,很多时候都是去外面游走行医。祖父把老家安置在城外的张家村里,挨着小山包,门前却有条小溪,只是会在秋天的某个连雨天里会泛滥出浑黄的水流,更多的时候是平静的小溪水。

祖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据说年轻时喜欢游走四方,年纪大了,就留在家里,每天都有看不够的书,练不完的字,偶尔到村外走走,也是看着农田山水等等,却不肯和周围的村民们多聊上几句。因为是大夫,还是有人慕名前来看病,即使是这样,看病时也是简单的几句话,方子开得却很准。至于药钱,从来都是开完方子,说多少钱,如果病人家说暂时没有,祖父依旧会让仆人陈大伯照方抓药。至于病人何时把药钱送来,以及送来多少,祖父从不介意,也不让家里记别人欠的看病钱。往往秋天里,春天看过病的人家会来还钱或者拿些东西来,祖父从不推脱,一概收下,多少却是不问。所以,祖父看病的收入远远低于在外面行医的人,但他却很得意。

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只有过节时,伙食才好一点。我家实际很有钱的,每年都会有人前来送钱,当然银票居多!据说田产丰富,却在外地。父亲兄弟五人,都没有做官,但书读得都不少,而且家传的武艺也很精通。他们到外面行医,间或看看外地的庄园,往往把每一年的收成换成银两,却放在许多在我看来都是秘密的地方。

童年最好的光阴就是门前那条小溪,天生喜欢水的我,总是在小溪里寻找着我的快乐,捕鱼捉虾,光着屁股水里嬉戏打闹。一向板着脸的祖父似乎很喜欢我们的样子,少有的笑容总会出现他的脸上。只不过,当我十二岁那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们正在河边玩,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不想被一只老狼盯上,当它可怕的身影,佝偻着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只觉得周围一片漆黑,只有狼的眼睛亮亮的,不想平日一向走路四平八稳的祖父,从远处飞奔过来,继而纵身一跃,一掌就把刚刚把爪子搭在我后背的野狼拍死。

老狼的爪子还是在我的后背上留下了深深印记,直到今天,纹着狼头的后背,仍然能看到十条疤痕。恐惧和疼痛让我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换来了祖父的训斥,随即祖父让老叔教我们本事,继而又让我们念私塾。私塾却是在村里,我认识了不少村里的孩子,熟悉之后,他们说我家很神秘。年纪稍长一些,祖父开始教我们学医,几年寒暑下来,我也算能文能武,认得许多草药,头疼脑热也能开得方子。

我十七岁那年,已经和父亲们一起出外做游方郎中,经常许久才回家,那时,总能吃到祖父亲自做的醋鱼。每年祖父都要求我们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姑苏。虽然我们常常不理解,为何千里迢迢去那里,但那里的风光,还是让我们流连忘返。那段日子是很快乐的日子,总有人来看望我们,父亲那时总会很严肃,我不大记事,但一些人的面孔还是记了下来。

据说我们家是外姓人家,多年前才来到这里,虽然姓张,所以交往的村民很少。

有一天,我们出外归来,却发现家的四周已经站满了人!

这些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腰间挎着弯刀,绷着脸扫视着周围。一顶华丽的轿子停在家门口。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让我们几个小辈的先躲起来,然后他们小心地走了过去。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头一次看到这么多穿漂亮衣服的人,感觉很新奇。

不久,父亲让我们都进去。客厅里,祖父微笑着和一位穿着华丽的客人说话。客人白白净净的,说话声音非常怪异。一身的华服,却对布衣的祖父非常的客气。就是对父亲,也是很谦卑的样子。我瞧他四十几岁的样子,嘴巴却没有胡须,心下狐疑,究竟是什么人呢?

祖父看我们进来,对那人说:“这是我几个孙子,你们快给张公公施礼!”

原来是个太监,这让我心头的疑惑顿开。目光却落在张公公身上,不想他也看着我。

那人笑眯眯起身过来,忽然摸着我的头,说:“好小子啊!你叫什么名字?跟我走吧!”

祖父吃惊地看一眼那人,父亲警觉地看着四周。那人依旧笑眯眯说道:“大伯,您放心,我张永是不会亏待他的!”

原来这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司礼监太监张永,就是我们这里的人,从小家贫如洗,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据说,祖父年轻时游走四方,在家门口看到忍饥挨饿的张永三兄弟,好心让他吃了一顿饱饭。张永那年好像才十岁,祖父本意收留他们兄弟三人,不想他们都有骨气,吃完饭后又走了,临行前,祖父还好心地给他们准备食物和一贯钱。

后来,听说张永入宫做了太监,再后来就没有太多消息能到我们耳朵里了。

祖父听了张永的话,脸色稍微缓和一些,说:“英儿已经十七岁,再过两年,我打算给他找媳妇啦!”

张永听了这话,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说道:“伯父,大哥,你们误会了,我怎么能让张英当太监呢!”原来祖父和父亲都以为张永让我入宫做太监,祖父和父亲长吁了一口气,还想说些什么,张永忽然收敛笑容,道:“跟我走吧!我保证他能飞黄腾达!”声音非常的严厉,和刚才的和蔼可亲判如两人。

祖父站起身,很客气地给张永施礼,道:“张公公,那我就代英儿谢谢您,希望您能保佑他!”张永不以为然地坐下,说:“伯父,您太客气 ,这都是我该做的!”

● 开国的老朱

大明的开国皇帝老朱一定是个心细的人!

上至皇亲国戚,中间百官群臣,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的服装配饰他都制定得规规矩矩,如有违禁,严惩不贷。

这仅仅是国朝最普通的例子,至于其他规定得更细。

据祖父说,老朱是个贫农的儿子,而且当过和尚,只不过人家一路发迹,竟然成了大明的皇帝。

每个人来到世间,其实都有机会发迹,只不过是你能不能把握住!祖父总说项羽和刘邦的故事,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号称西楚霸王,势力远远大于市井无赖刘邦。而项羽本来有机会统一天下,可他骄傲自满,盲目自大,视诸侯为粪土,结果,被屡败屡战的刘邦打败,最终在乌江自刎。

每每这个时候,祖父目光里多是惋惜,甚至有盈盈泪光。

英雄本来不问出身!祖父低声讲述老朱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能浮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和尚,正如现在的我一样的年龄,走出了寺庙,漫无目标地走在饥馑的土地上。我猜不出他的脑袋里想着什么,但命运眷顾了他,从滁州崛起,到自立门户,依靠着定远帮一点点做大做强。占据金陵,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城,称了明主。天下形势豁然开朗!

北伐是需要勇气的!国朝以前,北伐没有成功的!从战国时代的楚怀王攻打秦国开始,到三国诸葛亮、东晋祖逖、刘裕、南宋岳飞等等,从来南边的国家都没有打败过北方的国家,从来都是北方的国家吞并南边的国家。蒙古铁骑曾经是一个凶悍的称谓,短短一百年间,它便变得不可理喻。老朱赢了,天生的军事才能,他派出徐达北伐,在一个傍晚,元朝皇帝从北平开了一个侧门逃跑了!

日月重开大宋天!大明王朝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老朱是爱惜老百姓的,“新树不可摇根”,只有真心体会到民间疾苦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去爱护百姓。老朱的年代,老百姓是幸福的。

而老朱最让人谩骂的事情,是他杀戮功臣!

当年老朱父亲过世,没有土地可以安葬,祈求于刘大地主,刘大地主拒绝了这个为自己种田佃户的请求,“我家的土地是长庄稼的,不是埋死人的!”他当时真的不知道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少年有朝一日会成为天下所有土地的主人!

而刘大地主的堂兄过意不去,给了老朱一小块土地,安葬老朱父亲。他也许是一时仁心仁义,却换来了老朱家世代的报答。

若干年后,黄袍加身的老朱回到了凤阳老家,直接封自己的恩人为侯,而且世袭罔替;那刘大地主早吓得逃走,却因为盘查太严,无处可逃,只得硬着头皮来见老朱,心里也做好了砍头的准备。老朱没有杀他,说彼一时此一时,相反赏赐他很多东西,足足可以装满埋葬一个人的地方。刘大地主长叹一声,一面感叹皇恩浩荡,一面后悔自己有眼无珠。老朱是为了显示帝王胸怀,随即为父亲起陵。凤阳号为中都,甚至想过迁都于此。老朱是苦孩子出身,人生富贵至极,不能不还乡。没有人敢劝说,因为当初西楚霸王不在长安定都,却回到彭城。有人劝说不听,而且说不在彭城定都,犹如穿着华贵的衣服晚上走路,言外之意没有人看见,就显摆不了。劝说的人叹了口气,说楚人如猴沐冠!结果,被楚霸王烹炸。

老朱那时一意孤行,而且脾气暴躁,没有大臣敢说话,更重要的是,老朱的功臣大多是那里人,衣锦还乡是他们人生成功的标志。但凤阳确实不适合做国都,关键时,还是浙江人刘伯温劝谏了老朱,“凤阳虽帝乡,不宜建都!”短短九个字,老朱沉默了。凤阳城小,土地贫瘠,确实不适合做这个庞大王朝的国都。更主要的是,天下已经是大明的天下,臣民已是大明的臣民,照顾了凤阳,就是照顾了淮西帮的功臣们,就会亏待别处。那时,老朱不再是那个和大家一团和气,推心置腹的朱重八,而是对于跟随他多年的功臣们,开始心存芥蒂的明太祖。

● 杀人的老朱

出身于低贱的老朱,对于自己得到的一切,相信别人也会得到。

当他高高在上,俯视万民的时候,其实他是惴惴不安的。

每个人都可以当皇帝,虽然今天自己做了皇帝,但不敢保证下面的人,不想做皇帝。记得自己曾经问过大臣们,愿意做皇帝吗?一个叫李通的老乡,毫不隐晦说愿意,因为有权有势呀!老朱虽然笑着,心里充满了戒心,最终找个理由处死了李通。

这种疑心病是不能去根的,老朱杀功臣杀得性起,空印案、胡惟庸案、蓝玉案……找个借口就可以杀人,几万几万人去死。当洪武二十四年来到的时候,满朝的大臣们已经换了好几茬。只剩下汤和、郭英、耿炳忠等等。太子朱标劝老朱不要再杀人了,老朱扔给他一根带刺的树枝,让他捡起来,朱标面有难色,老朱说,我替你把刺去掉不好吗?朱标明白老朱的意思,自己的确控制不住这些功高盖主的功臣们!但他不想这些功臣们无罪而死,壮着胆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老朱大怒,扔把椅子过去,吓得朱标跑了出来。从此父子背离,虽然有贤惠的大脚马皇后从中调解,但朱标还是在几年后去世。老朱渐渐有些醒悟,大明的江山是靠功臣们打下的,虽然有些人贪污腐化,但还是有些人不该杀的。

朱标死后,老朱很奇怪没有立别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皇孙小小朱,出于对朱标的悔意,老朱亲自教小小朱理政。曾告诫小小朱说:“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 失踪的小小朱

老朱带着恋恋不舍离开了人世,把他的大明王朝交给了小小朱!

老朱绝对是自学成才,天下知识都学得精明。老朱问过刘伯温,大明王朝可以持续多少年,刘伯温说了《烧饼歌》,其中一句万子万孙,让老朱龙颜大悦,固然大明必定会灭亡,但千秋万代,就不是他所能考虑的,他颇费心机地给子孙后代规定了名字,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起名,五行相生,这样,名字好起,子孙胤长。同时,世间百姓一目了然,不会犯忌讳。比如,老朱的儿子朱棣,孙子朱高炽,重孙子朱瞻基,分别使用了木、火、土。

老朱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杀戮,留给子孙一个太平世界。他把所有的儿子都分封出去,希望他们屯守各地,拱卫京师,却不知刘伯温早说过,燕子过城郭。拥有重兵的叔王们如何会辅佐毛孩子一样的小小朱。特别是小小朱看了太多《汉书》,开始强硬削藩。不甘心被削藩的朱老四造反了,从燕地攻入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小小朱做为帝王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心存妇人之仁。他给领兵打仗的将军们下了一道最要命的圣旨:不许伤害四叔,只许活捉!可惜了征讨的大军,眼睁睁看着朱老四逃走,换来的却是对自己军队的屠戮。小小朱的优柔寡断,葬送了自己的王朝,可怜的方孝孺被诛杀了千古唯一的十族。

小小朱不见了,南京皇宫里一场大火,就再无踪迹。有人说老朱早有安排,给他留了密旨,按照密旨,以及指引的密道,小小朱逃了出去,当了和尚!

● 能干的朱老四

朱老四是明白人,小小朱做的事其实是对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算是亲兄弟,对不起 ,你也去别的地方睡吧。削藩,削藩!有着靖难之役锻炼出来强大的军队做后盾,无论你周王、宁王统统消减护卫,离我远点,走吧。

小小朱没影了,那就找找。郑和是个好太监,能文能武,七次下西洋,一则在荒岛上查人,二则宣扬我大明王朝天威。虽然没找到小小朱,但万国来朝还是做到了。

南京太热,蒙古骑兵还骚扰着北方。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老四领着大军亲自出征,杀得北元逃之夭夭。

大丈夫能文能武才是真英雄,朱老四算尽读书人,开始编撰《永乐大典》,不但除去自己残杀方孝孺的恶名,同时还成就自己千古英名!

老朱其实是累死的,要不按照他的身体,活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他太喜欢专权,恨不得天下事都有他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朱老四很聪明,大事我管着就可以,小事情交由别人来做吧。成立内阁,完善监察制度,他们天天看奏章,遇事还是找我解决吧。

虽然如此,但老朱家的通病就是多疑,万一这些官员们串通起来,不向朱老四汇报怎么办?朱老四想了许久,觉得还是老爸的招数灵验,恢复锦衣卫,恢复东厂!

你们可以不告诉我,但万一我知道了,你们的后果会严重!

●仁宣那些事

朱老四死了,他肥胖的大儿子做了皇帝,是为仁宗。当初,汉王朱高煦最为勇猛,帮着父亲和自己的堂兄争夺天下。曾经有一次朱棣遇险,若不是朱高煦拼命来救,这靖难之役怕是要提前结束。朱老四感叹之余,说朱高煦像他,并且说世子腿瘸,好生努力。言外之意,你要好好干,说不定将来你不仅仅是个藩王。有时候说坑爹的都是儿子,其实坑起儿子来,爹也不差啥。

朱老四的一句话,汉王当真了,当永乐皇帝归西,仁宗即位。虽然只有十个月的时间,却开启了大明王朝的仁宣之治。朱老四是有名的暴君,残暴比他爹都厉害。文治武功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的。宽松养民,息兵治国。浩浩荡荡的郑和宝船不再出航,宫廷采购停止,减免赋税,废除**刑罚,一系列的政策,很快形成大明空前的社会发展,国力强盛起来。

汉王一直想造反,学他父亲当皇上,别说机会还真出现了,仁宗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走了,那时太子在南京替父祭祖,汉王却在北京附近,他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直接进入北京称帝。结果当他望见北京城城楼时,他也看见了宣宗皇帝的钦使,他的侄子称帝了!这是一个历史之谜,没有人知晓太子如何在千里之外得知他爹去世的消息,却能及时赶回来称帝。

汉王不干了,终于造了反,他以为会和当年他爹靖难之役一样取得成功,只可以低估了他侄儿的实力,未等他从封地乐安蹦出来,皇帝大军就到了城下,投降吧,虽然你是我叔叔,但你得投降,虽然你造反,但我不杀你,因为你是我叔叔。明宣宗很厚道,给汉王一个机会活下去。

若是寻常人,就坡下驴也就颐养天年,偏偏遇到两个倔强的叔侄。宣宗心血来潮去看望囚禁的叔叔,叔叔一时激动伸出不该伸的腿,绊倒了宣宗,在一群左拥右护的锦衣卫面前,堂堂大明皇帝摔了一个狗啃屎,宣宗怒了,我拿你当叔叔,你却拿我当孩童,烤了他!汉王就在铜缸里变成了烤全羊!

宣宗是有作为的皇帝,虽然喜欢都蟋蟀,但他继承了仁宗的治国理念,大明的社会空前繁荣。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任贤纳谏,君臣关系融洽。他是个太平天子,这个世界因为他而变得太平!他可以把时间放在都蛐蛐上面,可以做些好的宣德炉,但社会依旧平稳发展!

●土木之变

老朱好读书,特别是历史书,对于汉唐灭亡的原因深有感触,深知宦官之乱对于朝廷的影响。洪武17年颁布了“祖训”,在宫内置高三尺的铁碑,上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规定宦官不得任文武官,请官也不得与宦官有文件往来,宦官官位不能超过四品,并不准其读书识字。

而老朱家的遗传病却是不相信任何大臣,因为杀戮太多大臣而让皇帝自己吃不消朝政的复杂和艰辛,一方面建立了内阁,另一方面启用了一些宦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朱朱们认为宦官没儿没女,没有**,自然会听命于皇上,自然可以委以重任。传说五代十国有个国家的皇帝就是这样,但凡想在朝廷为官的,一定要阉割了自己。

宣德皇帝留下了三杨开泰(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内阁,辅佐儿子英宗的同时,也开启了明朝宦官参与朝政的开始。王振是个蹩脚的读书人,科举之路他是搞不定的,但他忽然有一天想进朝廷,就阉了自己,果然如愿进来宫。因为通晓文字,深得宣宗喜爱,让他伺候太子。

王振知道太子意味着什么,曲意奉承,深得太子倚重。宣宗走得早,太子即位,王振自然是最受宠的司礼监太监。因为三杨和太黄太后的存在,他不敢越大格,待太皇太后归西后,三杨病的病,退的退,英宗开始对他言听计从,尊称其为先生。他便悄悄地把太祖的铁牌子弄走,完全把握了朝政。对于朝臣的反抗,他最大办法就是肢解那些反对者,锦衣卫听命于王振,任意屠戮大臣。王振另一个本事就是喜欢挑起边境战事,幸运的是,他打赢了许多战争。

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开始和明朝来往,瓦剌的太师也先一直期望能重新恢复元朝的丰功伟绩。他每年都进贡马匹给大明,换取茶叶等。原本相安无事,但这一年,也先派出庞大的进贡队伍进京,期望换取更多的赏赐。王振似乎看出了端倪,压低了马价。瓦剌使者愤怒而去,秋七月,也先大举入侵,王振挟皇上亲征。廷臣纷纷谏阻,明朝的军队根本没有经过训练,皇上不听,他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勇武。到了宣府后,赶上大风雨,又有人进谏,王振更加狂怒。成国公朱勇等人向他请示汇报,都膝行而前。尚书邝聎、王佐触怒王振,被罚跪草中。他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借天象劝谏,王振也不听从。八月己酉,皇上驻跸大同,王振更想北上。镇守太监郭敬告诉他说敌势很强,王振这才害怕了。回师,到达双寨,雨很大。王振最初想取道紫荆关,经蔚州邀请皇上幸临他的家乡,又恐怕人马践踏家乡的庄稼,便又改道宣府。看来王振是想在老家留个好名声。但士兵们迂回奔走,壬戌日才到达土木堡。瓦剌兵追到,官军大败。皇上被俘,王振竟被乱军所杀。是为土木之变。败报传到朝廷,百官恸哭,都御史陈镒等人在朝廷上奏告王振的罪行,愤怒的朝臣当场打死马顺和毛、王这两名宦官。郕王命将王山押往市场碎尸,并诛杀王振的其他党羽,王振家族不分老少全部斩首。王振专权七年,抄没他的家时,获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只,高六七尺的珊瑚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数。

●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夺门之变

瓦剌失败后,送回了英宗,弟弟景泰帝是不情愿的,他担心自己的皇位。而于谦说了句“天命已定”,才使得英宗能够回到北京。兄弟二人在宫门口寒暄几句,英宗便被送入南宫。锦衣卫自然严加防范,表面是保护太上皇的安全,实际是监视英宗,甚至南宫里的树木都被砍伐一空,吃穿用度都不够,前皇后还得做些针线送出卖掉贴补家用。至于儿子的太子之位早就被废掉。人说皇权无亲情,看来是有几分道理的。

景泰做了八年皇帝,儿子却死得很早,自己身体也不好,幸亏有于谦等人在,大明依旧向前发展。不过大臣们希望景泰能够恢复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经常被训斥的曹吉祥、石亨却想做出非常事,他们瞄准景泰卧床不起,带人进入南宫,迎回英宗。

急促的景阳钟敲起,大臣们原本以为景泰同意恢复英宗儿子的太子之位。当于谦等人踏入朝堂,正中坐着的却是英宗皇帝。一切都晚了,于谦等人只得承认英宗复辟。景泰正在病中,听得钟声,问:“是于谦吗?”这位皇帝竟然想到是于谦要篡位,可悲呀!当得知是英宗复辟,只得说:“好!”

英宗一面犒赏拥护自己复辟的朝臣,一面杀了于谦等大臣。“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就这样走上了刑场,天下冤之,却又无可奈何。于谦心系大明安危,平日里专门研究兵事,甚至四处派出爪牙。却对曹吉祥等人的密谋充耳不闻,仓促之间大势已去,确实很可惜。

英宗后来是后悔杀于谦,对于拥立他复位的人开始甄别使用,最终除掉了那几个害群之马,出于同病相怜,解除了建文帝儿子的软禁,但大明开始走向衰败。他是一位奇怪的皇帝,当了二十二年皇帝,八年囚徒,临死时最大的功劳就是,废除嫔妃殉葬的先例!

●郎情妾意

朱见深是幸运的!英宗御驾亲征,为了沸腾朱朱的热血,仅仅两岁的朱见深被册封为太子!

朱见深是不幸的,自己的父皇被瓦剌俘虏,叔叔当了皇帝,随即自己被废除了太子之位,安排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每天都面临着生死。

朱见深惊恐地看着周遭的一切,顺便只有一个万贞儿的侍女陪着他,无论黑夜白天,无论风雨交加,总有这个女人的身影陪着自己。朱见深过早品尝了人间悲苦,却也得到了一份真情。

朱见深再次幸运起来,父皇复位,他再次赐封为太子。整整大他十七岁的万贞儿变成了他离不开的女人。英宗去世,朱见深当上了皇帝,是为宪宗,他首先想到的是立万氏为皇后。无所谓出身门第,无所谓年龄差异,甚至无所谓容貌,吾心侬心只有你我!若不是皇太后阻拦,这将是大明朝最奇特的一幕。

最终的还是立了年轻貌美的吴皇后,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万氏依旧的宠。恼怒的吴皇后用皇后的权力处罚了万氏,而宪宗直接废掉了皇后之位,打入冷宫。万氏依旧是贵妃,依旧和皇上打得火热,甚至生下儿子后,宪宗马上就想立为太子,只可惜早夭。虽然后世传扬万氏专横跋扈,粉黛六宫,但宪宗确实最爱的是她。也许是从小便生活在一起,一种母性陪伴他成长,以至于无法分开。虽然他们的感情为老朱们建立的大明视为异端,但终归成为了一段情话,以至于万贵妃死去,宪宗由衷的悲伤道:“贞儿已去,我命休矣!”

●弘治中兴

朱佑樘的生母是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被平息之后,还是少女的纪氏被带到宫里。因其端庄、聪慧,被派充内廷书室看护藏书,无意中有了更多的机会见到皇帝。她倒是没有这么多心思,怎奈无心插柳柳成荫,明宪宗朱见深常到书室看书,一来二去喜欢上了这个姑娘,于是就临幸了她,不久纪氏怀了龙种,就是我们未来的弘治皇帝。

传闻万贵妃对于任何怀孕的其他嫔妃、宫人都是采取堕胎政策,以至于纪氏怀孕的消息传来,万贵妃派太监张敏前去处理,张敏不忍心下手,开始说不是怀孕,后来生下后,又想法弄走,交给废后吴氏抚养,总之,这个皇子活了下来。直到有一天,宪宗梳头时看见自己的老迈,而叹息自己无子时,张敏大着胆子说他有个儿子,把事情说了一遍。宪宗见过孩子后,涕泪交流,直接立为太子。万贵妃得知后,怒火中烧。

不久,他的母亲纪氏就暴亡,太监张敏也蹊跷地死了,据说这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不管怎样,咱们的皇帝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最终成长为一位明君。他生母被追谥为孝穆皇太后,并将其坟茔迁至茂陵与父皇合葬,另立奉慈殿祭祀。推行了一系列明政,驱逐宪宗亲信的佞幸之臣,或贬或杀,启用贤能之士为国效力。他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繁荣经济。他更定律制,复议盐法,废除一切弊政,政治清明,令朝野称颂,人称弘治中兴。

这个小朱皇帝,除了政绩不菲,还非常喜欢诗词、弹琴和绘画。那些士大夫怕他沉迷于享乐疏于朝政,纷纷上疏劝他安心修身,他表面上答应,私下却对身边的人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他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是他为人宽宏的一面。一次他送给画师几匹彩缎,怕大臣议论,对画师说道:“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快快收起来,别让那些酸腐的臣子们看到,由此可见,他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难道真的是惧怕大臣吗?当然不是,这正体现了他尊重臣子,给他们留了足够的面子的宽厚心胸,因此他才受到众多儒家士大夫们的拥戴和敬仰!

据史书记载,两人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于是在弘治元年二月,御马监左少监郭镛也曾提议为小朱选妃,谁知受到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的阻挠,说孝宗还在居丧,此时不宜选妃。

小朱回到后宫把这件事和小张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小张并没有哭哭啼啼阻止,而是好言相劝,要他为了皇家的子嗣好好考虑一下大臣的话,这话虽然违心,却是顾全了大局。这下子小朱被感动地不要不要的,他深情款款的拉着小张的手说:“我答应过你要一起白首偕老,我怎能食言?放心吧我绝不另娶,今生有你陪伴,足矣!”小张感动的扑进小朱的怀里,热泪滚滚。于是第二天,小朱以发誓要守丧三年为由绝不选妃,因他一直以仁孝著称,此事就此搁置,再也没有提起。他立场坚定地挡住了大臣们让他纳妃的建议,确实难得。爱情本就是两个人的事,与他人何干?小张皇后和弘治少年夫妻、伉俪情深,她活泼可爱,知书达理,悉心辅佐小朱勤于朝政。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说的就是我们的小张。她善解人意,经常和丈夫谈论诗词歌赋,两人之间非常默契,互为知己,夫妻恩爱,这样的感情是牢不可破的,在当时那个时代,是多少宫廷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情。

其实女人要的并不多,无非是一个男人真心真意的爱,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到处走走,开心的时候分享,伤心的时候分担,一个厚实的肩膀,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双深情的目光。一起看彩霞漫天,一起赏夕阳如画,便是最美的人生。

当夕阳的余晖静静地笼罩着庄严古朴的皇宫事,恩爱的这对夫妻,似乎在风中亲密地耳语,此生只爱一人,足矣……

万幸的是,他们有了一个儿子,朱厚照。也许是弘治皇帝小时候失去太多的乐趣,也许是他和小张皇后的长子,他被立为太子,并且安排许多正直的大臣教育他,期待他未来成为一个好皇帝。而我们的东宫太子,却喜欢结交武士,十几岁时身体强壮,比起病歪歪的他爹不知强多少倍!每日里,这位太子爷和刘瑾、张永等太监在一起厮混,这也是后来的八虎。

●远行

这次出行,依旧去的姑苏。父亲处理完事情后,特意带着我们去了杭州。到了杭州以后,我们便住到了青芝坞。那里风光秀丽,竹林密布,环境十分幽静。父亲领着二叔去了外边,让我领着几个弟弟去逛西湖。我也乐得前去游玩,美丽的西子湖畔,最美的当属荷花。清香四溢,碧水蓝天,让我们几个留恋忘返许久。晚上还特意在西湖边吃了西湖醋鱼,这比起祖父做的味道差远了,让我们不禁想念起祖父来。

回到青芝坞,父亲等人已经回来,而且来了三位客人,父亲介绍他们是周叔叔、平叔叔、康叔叔,我客气地和他们见礼,三位叔叔打量着我,叹息道:“时间过得真快,英儿都长大了!”继而对我说道:“你小时候我们抱过你,你可真是一个淘气的家伙,在我们每人头顶都撒过尿!”众人大笑,我却不以为然,父亲示意我们退出去,关上门,我隐隐听到他们说丹药的事情。

第二天,父亲就领着我们往回走。一连十天都没有停下来脚步,南方的夏天和北方的不同,南方是柔美的,而北方是粗犷的。特别是过了淮河,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当我们终于回到家时,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就要改变。

没来得及想太多,我便要跟着张永进京。虽然我生性顽劣,虽然近年来经常离家外出,但这一次,却是发自内心的难受,总感觉自己要走得很远。我天生是个淘气的孩子,小时候没少挨父亲的巴掌,父亲永远一副严肃的样子,也许是家中长子的缘故,他总要给几个叔叔做些表率。母亲是读书世家的女儿,知书达理,甚为祖父器重。祖父对于我的顽劣,出奇地没有指责,甚至告诫父亲不要太严厉了,说我只是活泼好动,将来大了,就能变得规矩,只是让我多读书。被老狼抓了之后,小叔叔教我习武,我喜欢舞刀弄枪,经常吆喝本家子弟玩耍,以至于把村庄周围的孩子也弄到一起,甚至认识的家长比祖父还要多。

张永的口气很严厉,祖父没有多留我在家,待我和流着眼泪的母亲告别后,他送给我一把短剑,那剑外表极为普通,甚至有些陈旧,张公公瞥了一眼,嘴角一翘道:“伯父,待我回到京里,送给张英一把好剑吧!也算是见面礼!”

祖父道:“多谢张公公,只是这剑也是祖传的,送给英儿防身用吧!”张永没有再说,外面有人急匆匆进来,跪倒道:“禀张公公,太子殿下急召我们回去。”

张永点点头,道:“我看我也该走了。伯父,我这就走了,来得匆忙,没给您买东西,这些银票,您就收下吧!”说着,一名小太监把一摞银票捧上来,祖父没敢推辞,深施一礼,道:“多谢张公!”

张永哈哈一笑,道:“谢什么呀,都是小事,我先走了,放心,你们的张英也是我的张英,我不会亏待他的,回京让他去做锦衣卫吧!”

●夜宿

张永果然是说走便走,没等我洒泪告别祖父、父母,便和他们踏上前往保定府的上。我被安排在后面,周围是十几个锦衣的侍卫,不用说就是锦衣卫了吧,他们一个个绷着脸,正眼都没有瞧我。看着家乡越来越远,我心情沉重到顶点。

约莫一个时辰,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远远望见一片树林,忽然传下命令,就地歇息。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怎么在这休息?不容我多想,侍卫们早已经搭好了帐篷,甚至架起了篝火,埋锅造饭了。看得出这些人训练有素,已经习惯这种颠沛的生活。

我无聊地坐在一边,手里摆弄着草根,早有一人过来,不容质疑道:“我是蹇成,负责护卫张公公,你去帮着摘菜!”我只得过去,那里有一老三小正忙着做菜,老的满脸皱纹,见我抱拳施礼,冲我善意一下,道:“新来的吧,叫什么名字?”我报了名字,他笑道:“我是老于,他们三个和你一样,都是新来的,钱胜、宁博阳、哈代!你跟着他们干些灵活吧!记住手脚一定要灵活。”

我“嗯”了一声,三人倒很热情,上下打量着我,说:“听说来了一个新人,原来是你!”我没敢多说话,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然后跟着他们做些事情,不多时,饭菜做好。所有人围在篝火旁吃饭,那张永却坐在大帐里独自用餐。

我刚刚吃了两口饭,蹇成过来道:“张公公让你过去吃饭!”我有些惊讶,大家都很惊讶,我放下饭碗跟着过去。明亮的烛光里,张永一身便服坐在桌子后面,旁边两个小太监伺候着,桌子上摆满了食物,甚至有酒。我小心地给他施礼,他扬扬手道:“别那么拘束,随便些!”示意我坐下,蹇成要退出去,张永道:“你也坐下吃吧,我吃不了太多!”

蹇成恭敬地点点头,坐下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我想着这个张永一定是个威严的人,那张永却哈哈大笑起来,道:“老蹇,能喝点酒么?张英,你也来些吧!”不由分说,两个太监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葡萄酒,蹇成道:“多谢张公,我敬您!”张永点点头,示意我也一起喝,我极少喝这种酒,勉强喝了一口,感觉分外芳香,那张永看着我们二人喝了,忽然道:“听说有人要取我的脑袋?蹇成你知道吧?”

蹇成吃了一惊,赶紧站起身,道:“属下不知,什么人这么大胆?”张永冷笑一声,道:“我听说在前面都布置好了,只要我们过去,马上就动手!来人!”两个锦衣卫押着一个人走了进来,扑通跪倒,道:“张公饶命,张公饶命,我是奉蹇大人的命令去前面报信的!”

“方林,你血口喷人,我什么时候让你去了!”蹇成脸色大变,声音有些颤抖,转过身去看那个叫方林的人,张永厉声道:“老蹇,你要干什么?”话音未落,两道寒光已经打向张永。最新网址:www.yiruan.info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