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水浒 第三百二十九章:天启八年

作者:一剑之刃 分类: 更新时间:2024-01-05 01:02:48

时间飞速,一晃两年过去,华夏大地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

天启八年六月。

随着南北大江大河上桥梁的全部建成,整个国家联系的越发紧密,南北货物沟通越发便利。

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进一步证实了《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大荒东经》内容。

晁盖也吩咐新闻局进一步加强华夏文明起源的神话传说。

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开天辟地和人类起源的传说,北欧人、希腊人、犹大人、印度人、扶桑人说法各有不同,但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说明自己种族的独特与伟大。

晁盖大力宣扬华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不周山捏土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不周山倒塌后形成昆仑虚。人类走向四面八方,发展出各类文明。

这种说法本质和北欧的母牛创世、希腊的乌拉诺斯和盖娅分裂天地、犹大的上帝造人没有区别,都是为了强化本民族的特性,并为征服其他民族做舆论准备----既然我们都有同一祖先,重归统一有何不可?

但总有洋奴觉得外面说的都是对的,本族说的都是假的,还强行给华夏去世界上找祖宗,一会儿说夏朝是埃及,一会儿说商朝是白皮,一会儿说盘古开天是参考北欧,一会儿说女娲人头蛇身来自印度......

但凡说一下华夏是人类始祖,就大骂恶心。我靠,怎么就恶心了!只准你推崇白皮伪史,不许我正本清源?

如果穿越古代,还对西方顶礼膜拜,那我不白穿越了么?

言归正传,这两年来,晁盖一直在为西征做准备,如今突厥、波斯、大食和十字军在中东打成了一锅粥。历史上耶律大石在辽国灭亡后跑到西域,建立了西辽,很快就抄了波斯和突厥人的后花园,迫使这两股力量回撤东方,客观上为十字军侵略者解了围。

西辽号称中国,但周边的印度和突厥、波斯却称呼他们为“契丹”,传着传着就变成了“震旦”。

至于说“拆那”这个词还没被广泛应用,因为无论是印度还是中东诸国,对中国的正式称呼都是“大唐”!

“拆那”这个英文词句,要等昂撒人在清朝打通中国商路,并在世界取得霸权之后才广泛传开。

谁会用“瓷器”来尊称一个国家呢?就跟我们称呼对方为“卷毛狒狒”一样,对方应该也丝毫感受不到尊重吧。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却是自己丢的。这怨不得别人。

大宋百年,在西域的存在感薄弱,连一个青塘都过不去,更遑论回鹘、巴尔什坦和花刺子模。

如今,华夏要冲出高山阻隔,重新加入这个世界博弈的战场。

让他们知道,大唐,回来了。

如今虎贲、神机、鹰扬、神策、武威、千牛、射声七支军团二十五万人在西域征战。

西域贫瘠,农业产出不足,很多后勤都要靠周边游牧供应,归顺的回鹘、吐蕃、羌族、蒙古部落大部分的牛羊肉都供应了征西大军仍显不足。

这样的隐患很严重。

让晁盖想起了大唐鼎盛时期的恒罗斯之战。当时大唐在安西都护府只有五万精锐,为了供给自身,对周边诸国、诸部大肆掠夺,引起了诸部不满,后来面对大食二十万大军进攻,这些西域国家和部族选择了背叛,切断了唐军补给,造成了安西军一退再退。

由此可见,将粮食安全寄托在周边游牧部族身上,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当年大唐五万精锐就已经出现物资供应困难的情况,如今华夏二十五主力军团开拓西域,其中困难,可想而知。

李纲坐镇长安,每天最苦恼的就是又得调拨粮食和军械物资给三千里外的西征军送去!幸好华夏整体富足,川蜀、汉中的钱粮都直接运送到长安,加上这两年开始,关中、延绥、宁夏的赋税也开始缴纳,以千万人口缴纳的赋税供应二十五万西征军的物资,还是足够的。

难的是在运输上。

为了给西域运送物资,这条三千里的道路上,多达五十余万的辅兵在做后勤工作。辅兵也需要吃喝,那物资消耗相当于增加了两倍。当年大秦与赵国打长平之战时,也不过如此吧!

李纲已经多次上书,向晁盖讲述西征的困难,请求陛下想办法,长此下去,关中经济难以承受。

晁盖对此早有预料,并想到了应对之策,那就是开垦西域农田和提升交通速度两策并举。

策略一、开垦西域农田,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能有效缓解运输压力。

后世的西域开拓兵团,驻扎西域后,不仅大规模开荒造田,还兴修水利。兵团沿着西域数十条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库105座,开掘渠道4470多条,开垦土地150万亩,极大的缓解了当地驻军的粮食问题。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