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是四轮复习的天下。

第一轮,地毯式复习;第二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点盖面、以往组网,融会贯通;第三轮,实战演练;第四轮,回顾、强化、巩固。

我在9月初的一个说不上热也谈不上凉的星期六从118宿舍搬到高三公寓,作为大力扶持即将高考的尖子生的一种方式,红中制订了一个强硬而不允逆序的政策,高三重点班的孩子们必须住进更安静、更得力、更有助于学习的公寓里去。我和我的那三位寓友能同住在一起只是因为我们四人是高二期末考的全年级前四名。卞发恩、潘戈笔、彭默里,这三位历经大风大浪而巍然屹立的考试英雄,一直以来都被我深深地崇拜着。和他们同住,我亢奋且幸甚,有了看得摸得着的目标,我为什么不更加勤奋呢?

小学学习比的是启蒙,谁的启蒙更早,谁的家庭教育更优,谁就是胜利者。中学学习比的是勤奋,谁啃的题更多,谁在书本里泡的时间更长,谁就是胜利者。高中比的是效率,你启蒙再早,家庭条件再优,啃过的题再多,在书本里泡的时间再长,没有效率,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考试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它要求应试者有多发面的素质,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双基的把控能力、计算能力、题感、语感、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做考试高手,这些哪一样能弱的?

寒门出将相,我在没进清华之前,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能通过残酷的高考选拔而获得中国最高学府通行证的同龄人,大多都应该来自贫苦凋敝的农村,因为越是底层的人,改变命运的信念就越坚定。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山统计,1978到198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62%是农村考生。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论是,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开始不断下滑。

是哪些障碍垫高了农村学生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

单单是教育界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吗?

杨诚、王殿彪、贺福、崔慧丽、刘志公、冷晶……这些被大学置之门外的孩子们,将来会走什么样的路呢?我无从预料。发展的好,或许可以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发展得不好,也许会成为二代农民工,普通打工仔,一辈子生活在社会边缘和底层。

金梦华、刘文鼎、姚珠、陶英、郝天国、郝天家、田寿喜、钟端昊……这些没能挤进重点中学的人,绝大部分只能选择三本和专科院校,他们大学毕业后即将面临更加恶化、更加残酷的就业压力,但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他们在草根世界艰难谋生的同时还能保有一份向上的理想。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莘莘学子们,能不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得看那个畜生的脸色。

人肉搜索!那个畜生是谁?揪出来。

这个畜生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姓考,名试。

考试,考试!你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你把多少人分成三六九等?你断送了多少人的前程?你泯灭了多少创造?你制造了多少高分低能的****?你的爱将——高考,排场有多大,你可知?笛声长鸣,警车开道,万人规避,全城戒严!它借着你的淫威和恶名酿造了多少悲剧?谋划了多少惨案?残害了多少学子?

今日今时今刻,人模狗样且顾影自怜的你,还在以自我为中心,还在吆喝着“一考定终身”,还在践行着顺你者昌,逆你者亡!

你知道我们私下里说你什么吗?

伪君子!刽子手!********!

考试呀考试,你还真他妈复杂,你别我们人类还怪诞,比甲级战犯还无耻。因为你,有多少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你,多少人的神志濒于瓦解?因为你,有多少见不得人的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在滋生,繁衍?真该把你押上刑场,凌迟处死。

什么,你也有功绩?

好,你把你的伟大功绩拿出来吧,让大伙儿看看。

选材、育才、我考试为这个世界选育了多少人才?成就了多少人的美梦?没有我,你们人类必是一片狼藉……

哈……哈,考试,你怎么这么自恋?没有你我们就无法选育人才了吗?究竟是你成就了考试者,还是考试者成就了你?还一片狼藉,你在学生、老师、家长、学校之间勾兑了多少矛盾?你的哪一点功绩不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你的哪一份荣耀下无不垫满了炮灰?你谋害了多少人,才出人头地?你的暴行,真的罄竹难书。

其实,教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有人说应该继续发扬应试教育的优良传统,因为这是选拔人才最好的方式。

有人说必须抛弃应试教育,把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自学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有人说,应把东西方教育拼凑整合起来,求长补短,互辅互助。

有人说应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四书五经,先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德才,德才,无德之人有多大的才就有多大的灾难。

有人说,差等生是怎么出现的?中等生是怎么造成的?尖子生又是怎样炼成的?还不是教育不够多元化,人性化?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基准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让那些偏才、怪才有用武之地,让那些差等生、中等生也能扬长避短。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怎么办教育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发现它吗?

高考己进入倒计时,同学们和各门功课的任课老师都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热切地期盼着高考之战的来临。

语文老师要我勤,我无条件地执行了,她指定给我的那十七本书,每一本我都至少看了五遍,有效果吗?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也很听数学老师的话,所以我的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在120分以上。

多记多听多说多读多练,勤用脑勤用手勤用耳勤用嘴,化整为零、见缝插针——英语老师的名言就是我的英语学习法,于是我的英语成绩也总在125分左右。

当然,物理、化学、生物老师的教导我也铭刻在心,不敢怠慢。

2006年高考,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共计42名,占据两所高校分配给本省名额的33.87%,一本上线率达到67%,二本上线率达到86%。同一年,红山一中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共七人,其中理科生五人,文科生两人。而2012年高考,衡水中学更是一步登天,104人考上北大、清华,一本上线率89%,二本上线率99%,它终于成为了傲视全国的超级垄断中学,终于把不公正、不公平的应试教育推向了更加恐怖的边缘。

模拟考前,校长把高三文、理科前五名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只说了一点:“考上清华,你们的人生就从此不同!”

受校长感化的同学们都决定要背水一战,而我却不会给自己徒添任何无名的压力,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只要能把自己的能量充分挥发出来,我就了无遗憾了。

考大学,考大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能怎样?大学是一个新的驿站,而不是终点,大学文凭是一个敲门砖,而不是永久饭票,甚至,还有人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会考试的大学生。

从欣欣向荣的清晨到黑黢黢的晚幕,从繁闹的白天到静谧的深夜,从不懂事的童年到如今的青年,十几年来,我为了大学几乎摒弃了一切,除了学习,身上一无所剩。可是,从幼儿园到高三,我都学到了什么?我努力地在想,好像什么都能想起来,又好像什么都想不起来。我只希望,学过的那些东西没有白学。

时间过得好快,2007年的5月7日——高考之日,来到了。

还好,我像那升高的烟火一样,充分燃烧了。

当我知道自己成为了红山市2007年度的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省理科第三名时,我没有欣喜若狂,也没有故作淡定,我只是在内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刘振中,你做到了。

开讲啦,开讲啦,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各式各样的书包——紫罗兰色的、米臭色的、黄绿色的、云纹短的、双口袋的、非主流的——挟着小朋友们弱不经风的躯壳又上学去啦,这一群又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学生时代呢?

;

G_罩杯女星偶像首拍A_V勇夺冠军在线观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meinvlu123 (长按三秒复制) !!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