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军进入襄阳之后,当即整顿治安,恢复城中秩序,开粥舍救济贫民。军队则除了部分维持治安的必要人员外,全部驻扎于城外,与民秋毫无犯。

于此同时,命手下将军分兵接管周边县城,如蔡阳,宜城等。

自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势力彻底退出荆州,已经过去十年,如今汉军重回荆州,意义十分重大。

汉军中上层的核心人物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荆襄人士,他们大都是当年刘备驻兵新野六年以及赤壁之战胜利之后这段时间内陆续投奔而来的。

比如宜城人马谡、向朗、向宠,襄阳人廖化、庞统、庞林、杨仪,新野人邓芝、来敏,南阳人陈震、魏延、宗预、傅彤,南郡人董允、霍弋,零陵人蒋琬,武陵人廖立,江夏人费祎等等。

这些人组成的政治力量,也就是所谓的荆州派。

在关羽败亡、夷陵失利之后,元老派彻底凋零,这些荆州出身的士人,以诸葛亮为核心,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

当然,荆州派只是一个广义的称呼,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有组织有体系的派系,但毫无疑问,这些荆州士人彼此之间的联系却又是千丝万缕,足以影响朝政走向。

有人分析说,历史上的刘备,之所以要发动夷陵之战,夺回荆州,表面上的口号是为关羽复仇,但实际上,再深厚的兄弟之情,也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进行战争决策的依据,至少不完全是。

事实上,关羽失荆州之后,朝中的荆州派势力已成为像东州派一样的无根之木,宗族田产全都归入敌手。他们强烈希望刘备能够夺回荆州,光复家乡。而这样一大群朝廷中高级官员的集体愿望,不可能不对刘备的决策产生影响。

然而,刘备也败了。

荆州人的家,再也没能回去过。

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悔恨和遗憾的事情,于是很多人将这件事怪罪到了关羽的头上。

这从后来刘禅给关羽上的谥号“壮缪侯”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武德刚毅曰壮,名与实爽曰缪,一褒一贬,有些毁誉参半的意思。

而杨戏作《季汉辅臣赞》评价关羽时,在赞美了一通之后,也不忘损两句“交待无礼,悼惟轻虑”,也反映了当时朝廷人士对关羽的这种普遍看法。

当然,这样的历史,在这个位面之中,已经再也不可能发生了。

十年弹指一挥,思乡之情,弥漫在每个荆州籍官员的心底。

诸葛亮大军开进襄阳城,既是为这场战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是大小官员们衣锦还乡,重归故里。

此时此刻,他们自然是无比欢喜,感慨万千,甚至相较于拿下魏都洛阳,其激动的心情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这场准备了两年,持续了大半年的东征战役,已经基本尘埃落定。

对于士兵们来说,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而对于丞相府来说,接下来的工作,却是更加繁琐而庞杂。

行政区域如何划分,新土官职如何任命,大族利益如何权衡,将士功劳如何封赏,伤亡抚恤如何发放,来年农事如何安排……

每一项事务,都是既重要,又紧迫,数日之间,数不清的公文纷至沓来,在诸葛亮的案头堆积如山,甚至比打仗的时候还要更忙碌一些。

周默几次邀约诸葛亮,一起前往襄阳城西的隆中山中游玩,顺便瞻仰丞相的草庐故居。诸葛亮多年未归,当然也有心想回去看一看,但一忙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这件事也只好耽搁下来。

好在,处理政务本身,正是诸葛亮的最强项。

在一团乱麻千头万绪之中,诸葛亮优先抓出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来办。

一、安抚降将。

诸葛亮上表长安朝廷,封文聘为宛侯,食邑两千户。

宛城是文聘老家,也是三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大县,人口众多。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有口两百四十四万。要知道,同时期的汉朝两都,河南尹才一百万口,京兆尹才二十八万口。

封文聘为宛侯,既是汉朝非刘姓臣子能达到的最顶级的县侯爵位,也是作为一个宛城本地人的最高荣誉。

至于食邑两千户,虽在魏制看来不算很多,比如张合食邑就超过四千户,司马懿后期食邑竟达到惊人的好几万户,但在大汉国中,两千户已经是最高的档次了,只有诸葛亮、赵云、周默、刘琰、李严五个人,达到了两千户这个水平,这是四位托孤重臣和一位资历最老的元老。

之所以给文聘顶格待遇,一来,当然是因为文聘举城投诚,立有大功;二来,犒赏投诚人员,尤其是高级别投诚人员,是三国时代的通例,如黄权投魏,夏侯霸投蜀,乃至于刘禅投晋,都是顶格待遇。

三则,文聘在魏时,官职已经是江夏太守,后将军,封新野侯。新野侯本就是县侯,想要再提拔一下,只能从小县换大县。

而至于文聘的具体军职和官职,丞相府还在对战后功劳的统一封赏进行商讨,到时候会一起公布。

同时,封孙礼、邓艾、王肃等降将为都乡侯,其余大小降将,也皆有封赏。

通过封赏降将,尤其是封文聘为宛侯的顶格封赏,已经足以安定降将人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夷陵掩护刘备撤退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花香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花香居!

喜欢从夷陵掩护刘备撤退开始请大家收藏:(www.hxjxsw.com)从夷陵掩护刘备撤退开始花香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安抚各地大小士族豪强。

东征胜利之后,新附之土地,尤其是洛阳,南阳,襄阳,地方富庶,人口众多,本地士族豪强林立,根基十分深厚。

如今,曹氏离开,刘氏前来,所有士族都在暗自观望,想看看诸葛亮将会如何对待他们,会不会触动到他们的核心利益。

如果既有利益丝毫没有受损,他们便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如果利益损失了一些,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他们便会骂骂咧咧地忍受下来。

如果利益严重受损,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他们就会阳奉阴违,明里暗里抗拒新官府,让新朝的统治很难落实到基层。若是朝廷逼得急了,甚至于铤而走险,召集百姓,发动叛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所有利益中核心的核心,便是土地和税收政策。

诸葛亮以丞相府名义下诏,因为今年打仗对百姓耕种生活造成了影响,朝廷决定,所有新附之土地,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富家大姓,皆可以免税两年。

朝廷还将派农业技术官僚,深入民间,兴修水利,教授农艺,提供新式耕具,优良种子。但只有一个前提,就是每到一地,都会将土地重新丈量,登记造册,以方便统一调配资源。

同时,所有曹魏官营的屯田区,即设立在郡县各地的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典农中郎将,全部取消。所得土地,一部分分给无地的屯田农,让耕者有其田,重新建立乡亭村落的基本秩序。

另一部分,则改为大汉军屯,为军队生产军粮。

大汉军屯,与曹魏屯田,看上去比较类似,都是用军事化管理的办法进行种地,以最大限度提高产量。

但二者的区别却是本质性的。

所谓曹魏屯田,其实就是军事化管理的半农奴制,不仅将百姓视作奴隶,甚至将底层士兵也视作奴隶,剥夺他们的自由,并将他们的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都据为国家所有,只留下仅能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资,以驱动曹魏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不停运转。

而诸葛亮的大汉军屯,在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都已经有成熟的先例,其中的劳动力以军人为主,顾名思义,军屯,只对军人有强制性。

对前来服劳役的百姓,则是完全按照律法规定的劳役制度来操作。每个成年人每年服劳役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几天,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实在来不了,还可以花钱让人替代,有伤病的,还有减免条款。

同时,诸葛亮还规定,来军屯服劳役的,朝廷管饭。

要知道,汉时百姓服徭役,无论是去修皇陵还是修河堤,都是自备车马,自掏路费,自带干粮,突出一个无私奉献。

管饭,已经是莫大的恩典,足以让百姓们欢欣雀跃了。

只凭这一条政策,诸葛亮便吸引来无数百姓,每到农忙时告示一贴,便有海量的百姓,主动应召,前来军屯帮忙。

还有一条更重要的优势,就是诸葛亮的屯田,因为水利设施完备科学,管理非常效率,农田的投入产出比要比曹魏屯田高得多。

曹魏只是凭借人多地广,在全国建设起了海量的屯田大营,走的是规模化的道路。

而诸葛亮限于蜀中土地狭小,人口贫瘠,一直走的是技术流。

显然,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新的农业技术在军屯诞生,却不仅在军屯使用,诸葛亮还广泛将它们推广至百姓村落中间,派军人帮百姓垦荒开田,修建水利工程。

因为诸葛亮清楚,只有百姓富裕,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一味压榨,向百姓强取豪夺,短期内国库是充裕了,军队粮饷是充足了,但长此以往,却是榨干了底子,无法恢复,贻害深远。

三,是抚恤阵亡将士。

诸葛亮命人在山中凿取巨石,在洛阳、巩县、襄阳、潼关、安邑、函谷关等东征的主要战场,亲笔题词,立下巨大的纪念碑,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并以纪念在此次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

同时,在周默的建议之下,还铸造了数万枚精美的铜制纪念勋章,印刷了十万册描述战争中英雄事迹的小册子,分发军中。

有功将士的赏赐还没有来得及发放,但阵亡将士的抚恤却已经全部敲定下来,并马上下发各地郡县执行。

对战死沙场士兵的无比尊重和隆重纪念,已然已经成为了汉军的一项优良传统,这与吴魏二国,是截然不同的。

而士兵们在每一次纪念同伴的隆重仪式之中,也渐渐地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荣誉感和尊严感。

以上三项,是诸葛亮最优先解决的。至于其他诸如山阳公刘协的问题,钟繇王朗的问题,以及郡县划分,官员升迁,将士赏赐,农业规划的问题,虽然头疼,但却都是可以稍微往后排一排的。

当然还有一件事,就是平皋决口之后,当地难民的安置问题,周默一直最为关心惦记,毕竟这是自己造的孽,得自己来偿。在南下襄阳之前,周默就已经派张嶷和孙礼二人前去处理了。

一转眼,便是十日过去。

襄阳的事务已经基本处理完毕,南边陆逊也派诸葛瑾前来,主动表示愿意重修二国盟好,划定疆界,开边互市,互不侵犯。

诸葛亮正准备启程北上,返回洛阳。临行之前,难得有片刻空闲的时间,于是在周默的死缠烂打之下,携马谡等几位好友,众人轻装骑行,出城向西十里,来到了隆中。

回到故居之后,诸葛亮难得的变得话多起来。

“我当年就是在这里耕田。”

“这座石桌还在啊。当年我与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人,常在此下棋,议论天下大势。可惜元直身体有恙,留在长安,不然真应该来看一看。”

看到昔日的茅庐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诸葛亮颇为感慨。

“当年,先帝每次到襄阳与刘表见面,都不辞辛苦,要来隆中与我畅谈。就在这茅屋之中,我君臣二人引为平生知己,无话不谈,只一杯粗茶,常常就能从白天聊到黑夜。唉,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真是恍若隔世啊。”

“是啊,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周默重复念叨着这句话。

他记得,诸葛亮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一句一模一样的话。

当时,诸葛亮刚刚亲自南征,平定了南中,决定在汉中建府,筹备北伐,临行之前,给刘禅上表辞别,说到当年与刘备相识之事,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丞相的二十一年,而我的却是七年。”周默大为感慨,继续自顾自叹息道,“尔来不过七年,却已是改天换地。我周默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此时此刻,距离周默周屯长在石门山设伏,正好七年。当初二十岁的英俊小伙儿,如今在常年南征北战的风吹日晒之下,也已经是沧桑满面,直奔三旬。

《从夷陵掩护刘备撤退开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花香居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花香居!

喜欢从夷陵掩护刘备撤退开始请大家收藏:(www.hxjxsw.com)从夷陵掩护刘备撤退开始花香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加载内容←
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请点反馈按钮报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